商標被搶注是指他人未經權利人許可,搶先注冊其已在先使用但未正式申請注冊的商標,或惡意注冊他人知名品牌的行為。這種現象常見于商業競爭中,主要原因如下:
一、直接原因:商業利益驅動
1、惡意牟利
轉賣獲利:搶注者將商標高價轉賣給實際使用人(如企業、創業者),尤其是針對熱門行業(如科技、餐飲、服飾)。
獲取許可費:通過商標權要求原使用者支付高額許可費或和解金。
阻礙競爭對手:搶注競爭對手的核心商標,限制其市場擴張(如搶注其未注冊的海外商標)。
2、利用品牌價值
搶注知名品牌、名人姓名、網紅IP等,借助其市場影響力快速獲利(如“李子柒”商標曾被多家公司搶注)。
二、法律與制度漏洞
1、“申請在先”原則
大多數國家(包括中國)采用“先申請”而非“先使用”原則。即使某品牌已實際使用但未注冊,他人搶先申請即可獲得商標權。
2、地域性保護限制
商標權僅在注冊國有效,企業若未及時在海外布局(如通過馬德里體系),可能被他人搶注目標市場商標(典型案例:聯想“Legend”商標在歐美被搶注,被迫更名為“Lenovo”)。
3、防御性注冊不足
企業未在相關或近似類別注冊防御商標,導致他人搶注關聯類別(如“農夫山泉”未注冊農藥類別,被他人搶注引發爭議)。
三、企業自身問題
1、商標保護意識薄弱
初創企業或中小型企業忽視商標注冊,認為“等品牌做大了再注冊”,導致被搶注。
案例:茶飲品牌“鹿角巷”因未及時注冊,遭遇數千件山寨商標搶注,維權成本超千萬。
2、商標管理疏漏
未監測商標動態:未定期查詢商標公告,錯過異議期(公告期僅3個月)。
未更新商標信息:企業更名、地址變更后未及時變更商標注冊信息,導致無法接收官方通知。
3、品牌名稱設計風險
使用通用詞匯(如“極簡”“優品”)、地名(如“杭州小籠包”),易被他人搶注或難以維權。
四、搶注者的常見手段
1、信息不對稱
搶注者通過企業官網、展會、社交媒體等渠道獲取未注冊商標信息,搶先申請。
2、批量搶注
專業搶注團伙針對熱門行業(如元宇宙、新能源)批量注冊商標,形成“商標囤積”。
3、利用法律程序拖延
搶注者通過異議、無效宣告等程序拖延維權時間,迫使企業高價回購。
五、如何防范商標搶注?
1、盡早注冊
核心商標在創業初期即注冊,覆蓋主營類別及關聯類別(如35類廣告銷售、9類電子產品)。
計劃出海的企業,提前通過馬德里體系或單一國家注冊布局。
2、加強監測與維權
定期查詢商標局公告,發現搶注及時提出異議(需在3個月內)。
對已搶注商標,通過無效宣告、撤三(連續三年未使用)等程序維權。
3、建立商標管理體系
設立專人負責商標注冊、續展、變更等事務。
對品牌名稱、logo、IP等提前進行顯著性評估和風險排查。
4、法律手段應對
對惡意搶注,可依據商標法第4條(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惡意注冊)、第44條(欺騙手段注冊)申請無效宣告。
保留商標使用證據(銷售合同、廣告宣傳材料),用于維權舉證。
標鴿知產溫馨提示:商標搶注的根源在于商業利益驅動和法律保護機制的局限性。企業需提高商標意識,建立全流程保護體系,將商標注冊作為品牌戰略的核心環節。對于已被搶注的商標,應積極通過法律途徑維權,避免妥協助長搶注行為。
顧問
專屬顧問:小易
電話:191-5512-8157
微信掃碼與我聯系
公眾號
掃一掃關注公眾號
反饋
7x24小時服務支持
全天候實時在線處理客戶訂單,
及時響應客戶需求
智能注冊高性價比
價格透明,服務超值,
90%企業客戶的高性價比之選
專業團隊售后無憂
顧問、法務雙重把關,降低風險
全程跟蹤反饋,流程透明售后無憂
強大品牌背書
聚名集團旗下平臺,
深耕互聯網+知產市場,值得信賴
Copyright © 2020-2028 [ 標鴿知產] 安徽標鴿知識產權有限公司 營業執照 BG INC, All Rights Reserved
ICP備案號:皖ICP備2020017198號-12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[皖B2-20210211]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3693號 國家知識產權局備案代理機構 法律聲明 隱私服務條款
聯系電話:400-991-6992 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政務區置地廣場A座24層